超声药物透入在内科的临床应用
分类:
发布时间:
2022-01-05
一、超声复合电导靶向透药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情况
1、强力透皮给药
是通过特定的物理学方法和手段,使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内病变组织和器官,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局部浓集和侵润,并促使药物自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直接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近来研究较多的方法有:激光微孔技术、电致孔技术、超声空化透药技术和现代离子导入技术。其中超声透入技术及电致孔技术是进入临床应用多年的成熟技术。
2、作用机制
(1)人工生物通道的建立:电致孔技术:采用一种特定的瞬时电脉冲,改变组织膜和细胞膜脂质颗粒的排列,使其有序化,形成药物通透的水性孔道。集密的孔道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药物进入体内的高通透区。超声空化技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使皮肤细胞膜、组织膜形成和扩大已形成的生物孔道,最大孔径可达到25微米,孔道可维持时间长达数小时时间。
(2)强力定向驱动:超声波对流转运作用与辐射压作用:使药物粒子和分子获得定向转运的动能。
(3)病变组织的药物浸润:促使药物自细胞外向细胞内转运。
3、作用特点
(1)可使药物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深度的靶组织中形成有效浓集和浸润,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作用。离体和在体实验均表明:药物局部组织浓度比口服和注射给药高几十倍至数百倍,从而迅速发挥治疗作用,并且使疗效大大提高。
(2)有效浓度维持时间达到24小时以上。使疗效的维持时间大大延长。
(3)促使药物分子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运,使一些细胞内作用的药物疗效大大提高,如大多数激素和部分抗生素等。
(4)除常规小分子药物外,物理协同作用还适合大分子生物制剂,中药有效成分的靶向给药。
(5)代谢入血的药物浓度很低并被迅速的排泄,既无胃肠道对药物的破坏和肝脏的首过效应,也无血药浓度的峰谷变化。因此,避免全身毒副作用和个体差异,可连续性用药。
4、发展趋势和现状
近年来研究较多的超声用于透入化学药物、生物制剂、基因药物的局部表达、激素、免疫药物、各种生物因子、蛇毒酶等;中药的有效成分透皮给药由日本和中国的学者进行研究如丹参、红花、大黄等成分的透皮临床研究。超声透入各类局部镇痛药、抗炎药和胰岛素等已被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应用。目前国内的研究方面逐渐被重视,每年相关研究论文成倍增长。超声透药设备进入临床应用几年来,在肿瘤局域性化疗、疼痛治疗、骨科疾病、风湿病、儿科疾病、感染性疾病、妇产科、外科等数十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治疗效果,随着中医现代化的普及,具有显著中医特色的超声复合导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仪简介
由郑州爱博尔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的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仪(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超声空化技术和中频电致孔技术有机结合,相互协同和作用叠加,使药物透入量大大增加,可提高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中医复合超声透药设备。
1、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仪(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的产品特点:
(1)根据终端客户的不同具有四种不同的机型设置,输出通道分别有2-6个,可分别满足4-12个穴位或部位同时治疗。
(2)中医子午流注、分证型、补泻快捷功能的设置。
(3)超声、脉冲单独和复合应用设置。
(4)治疗深度、治疗时间可单独设置。
2、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仪(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的临床应用特点:
(1)超声波和中频电的单独治疗及复合治疗。
(2)便捷综合治疗、中医快捷治疗及中医分证型治疗。
(3)同步、异步设置适应于不同疾病的同时治疗。
3、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仪(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的独特优势:
(1)唯一将中医治法与超声治疗相结合。
(2)治疗深度可以调节。
(3)治疗头变频控温。
(4)含有耦合剂的超声治疗固定贴。
4、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仪(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1)该设备体现了中医特色,各项特定参数的设置保证了治疗效果。
(2)注册证的适应范围广,避免了医保部门的检查。
(3)设备名称即是收费标准名称,有较高的医保收费项目。
(4)在控制药占比的情况下,增加了科室纯收入。
5、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仪(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应用时的处方(模式)选择:
(1)便捷模式:开机即为超声复合透药模式,默认治疗时间20分钟,只需调节治疗强度,适应于综合医院不具有中医基本知识的使用者。
(2)中医快捷模式:本模式中有“补法、泻法、平补平泻”三种选择,使用时对操作者要求了解中医基础知识,即久病多虚证用“补法”,新病多实证用“泻法”虚实不清用“平补平泻”。
(3)中医分证型模式:本模式需要有专业中医知识的人员操作,要根据患者的证型进行选择,最好是医生确定证型后,由操作者按医嘱操作。
(4)子午流注功能:本设备的高性能型号中设置有子午流注功能“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把现时辰内当令的经络和穴位予以程序化,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在选取透药穴位时可根据程序提示的穴位选择使用,原则上选择便于操作的穴位。
(5)该设备还具有治疗时间、治疗深度的调节功能,治疗时间默认20分钟,根据型号不同分别有5-30分和5-40分可调,临床视病情调制;治疗深度设置1-5级可调,默认为1,一般不需调节,除非患者特别肥胖或治疗位置较深才予以调制,调制与否需遵医嘱。
总之,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仪(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通过智能化控制超声强度(SP)、电致孔强度(EP)、电导强度(IP)和输出频率(Hz)及时间(T),深度(H)和范围为实现超声复合精准靶向透药技术奠定了基础。
三、电离子导药、超声透药、超声复合透药的区别
|
电离子导药 |
超声透药 |
超声复合透药 |
1 |
通过同种电性相斥将药物离子导入组织内 |
通过提高组织细胞膜通透性使药物微粒透入组织内 |
通过提高组织细胞膜通透性使药物微粒透入组织内 |
2 |
药物在溶液中必须能溶解和电离 |
不限于能电离和溶解的药物,药源广 |
药源范围广 |
3 |
要求药物性质稳定,不易被电解产物破坏 |
超声不会破坏药物 |
不破坏药物成分 |
4 |
治疗时药物需配制成溶液 |
药物可配制成水剂、乳剂和油剂 |
适应于各种液体制剂 |
5 |
治疗时分正负极导入 |
不分极性 |
不分极性 |
6 |
患者有感觉,对皮肤有刺激,易灼伤 |
对皮肤无刺激,患者没感觉,易造成没治疗的错觉 |
既有超声透药的功效,又有中频脉冲的刺激感觉 |
7 |
药物通过汗腺或毛孔进入细胞间隙 |
药物可透入细胞内 |
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的汗腺、毛孔进入体内,也可直接进入组织细胞内 |
8 |
只有直流电和具有半波的中、低频电流可以导药 |
只有超声的机械震荡、热合功能以及空化功能实现透药作用 |
超声透药功能和中、低频的电致孔协同完成药物透入 |
9 |
只适应于完整的皮肤 |
除皮肤外,也可进行粘膜透药 |
除皮肤外,也可进行粘膜透药 |
10 |
没有中医分证型治疗作用 |
没有中医分证型治疗作用 |
同时具有中医分证型治疗功能 |
不同部位的皮肤通透性依次排列为:颈部-耳后-腋窝-头皮-前臂内侧-腹部-背部-大腿内侧-前胸-四肢-手心-足底。
四、内科临床应用
1、超声复合靶向透入治疗内科疾病:
超声复合靶向药物透入治疗,优势在于通过皮肤或经络将治疗药物透入到病变局部,使病变局部的药物浓度达到治疗值,保证了药物的治疗效果,避免了口服消化液对药物的破坏影响疗效、避免口服引起的胃肠道不适、不能进食的患者及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等不利因素,超声复合靶向药物透入治疗开辟了第三方给药的途径,药物根据疾病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
2、超声复合靶向透入大分子中草药复合制剂:
众多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草药副作用小、成本低,不论是治疗原发疾病还是治疗并发症都有西药不可比拟的治疗效果,但是中草药因分子较大,大多是口服的,采用离子导药几乎没有效果,只有超声才可以透入人体,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仪和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均可将中草提取液透入人体。
3、超声复合靶向透入+中医分证型治疗突显中医特色:
中医学治疗疾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简、效、便、廉的治疗效果使成千上万的患者获得了健康,但因为其理论抽象诊治偏于经验化而难以普及,面对此种现状,郑州爱博尔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在研发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仪和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的过程中,将中医分证型治疗功能、中医“补泻”治疗功能、子午流注功能融入到设备的性能中,与超声复合透入功能共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中医特色在内科常见病证超声复合透药治疗的应用举例:
(1)肺部炎证(咳嗽、哮喘、发热等):
可分别应用抗生素、止咳平喘药和退热药物,取定喘 肺俞穴配子午流注选穴,处方选择“泻法”。
(2)腹泻(常见夏秋季泄泻):
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或中药水煎剂,取中脘、关元、脾俞、命门穴配子午流注选穴,处方选择“湿滞脾胃”或“平补平泻”。
(3)尿潴留
应用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 ,取关元、气海、命门、肾俞穴或配子午流注选穴,处方选择“泻法”。
(4)调节脾胃(如腹胀,纳差大,呕吐等)情况:
应用胃复安或四磨汤水煎剂,取足三里、天枢穴或配子午流注选穴。处方选择“平补平泻”。
(5)补气扶正,升白细胞(白细胞减少):
应用黄芪注射液,取双足三里、气海、关元穴或配子午流注选穴。处方选择“补法”或“气血亏虚”。
(6)腹水:
应用中药方剂等,取双水道或者水分、气海穴配子午流注选穴。设备处方选择“泻法”或“肝肾亏虚”。
(7)胸水:
应用中药方剂等,取穴左侧胸水(左侧大包、期门)穴配子午流注选穴,右侧同前。设备处方选择“泻法”或“肝肾亏虚”。
(8)胃痛(胃炎):
应用中药方剂或止疼剂等,取中脘、胃俞、脾俞、关元穴配子午流注选穴,设备处方选择“泻法”。
(9)糖尿病
应用胰岛素或中药制剂等,取中脘、胃俞、脾俞、关元穴配子午流注选穴,设备处方选择“平补平泻”。
(10)中风后遗症:
应用促神经生长因子或中药萃取剂等,取三阴交、足三里、曲池、手三里穴配子午流注选穴,设备处方选择“补法”或“肝肾亏虚”。
五、全性及不良反应
超声透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药物透入皮肤直接到达局部病变组织发挥作用,进而被毛细血管吸收经循环代谢,整个体内过程不能形成血药浓度高峰,因此不能引起全身毒副作用,但由于局部皮肤药物浓度较高,超声波及电导能量作用,极少数患者出现皮肤刺激,偶然出现这种情况更换治疗部位即可,严重的患者立即停止局部透药治疗即可,1-2天即可恢复。
六、应用情况
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仪(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上市以来受到国内上百家医院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好评。如“超声电导靶位透药治疗消化内科疾病380例临床疗效观察”“超声电导透皮给药治疗病毒性脑炎 34例临床观察 ”“超声电导透药在结核性胸膜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等论文系统观察了超声药物透入治疗仪(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在治疗内科患者的治疗效果。该产品先后在北京安贞医院、东方医院、重庆市中医院、徐州儿童医院、利川中医院、青海海南州人民医院等地运用此项技术。
七、在内科应用的相关论文
超声电导靶位透药治疗消化内科疾病380例临床疗效观察
陈冬梅
超声波是指振动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人在自然环境下无法听到。但其可以进入人体深层细胞组织,产生细胞内按摩,达到提高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增强酶活力等治疗作用。超声波具有治疗时间短、见效快、简便、安全等特性[1],在消化道外科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治疗中应用广泛[2,3],但其在消化内科疾病治疗的应用价值研究较少。
脂肪肝轻者无临床症状,重者病情凶猛[4]。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于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属于多发病、常见病,慢性起病,呈周期性发作。其发病率约为10%,各种因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遗传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均可诱发或促进本病的发生[5,6]。慢性肠炎是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引起的小肠炎和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稀水便或黏液脓血便。肠息肉是指黏膜慢性炎症引起局部黏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样病变。常见的大肠息肉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乳头状腺瘤及息肉病综合征,其中腺瘤样息肉与息肉病综合征与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治疗包括内镜下电切术切除及膳食干预[7]。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复合电导靶位透药治疗在这4种消化内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80例患者,慢性结、直肠炎均经肠镜及病理结果证实为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8]。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90例。治疗组:男104例、女86例,平均年龄(47.60±9.10)岁,疾病类型:脂肪肝40例(男23例、女17例)、消化性溃疡60例(男36例、女24例)、慢性肠炎50例(男26例、女24例)、大肠息肉40例(男19例、女21例);对照组:男115例、女75例,平均年龄(49.33±9.20)岁,疾病类型:脂肪肝40例(男25例、女15例)、消化性溃疡60例(男38例、女22例)、慢性肠炎50例(男28例、女22例)、大肠息肉40例(男24例、女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训练,包括常规抑酸、抗炎及补液治疗及相应的中药浓缩煎剂。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超声复合电导靶位透药治疗。采用郑州爱博尔生产的ABE-C1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和超声治疗固定贴靶位经皮给药治疗,四种疾病分别将口服的中药浓缩煎剂加入到超声固定贴的无纺棉片内备用。操作方法:将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的治疗参数统一调定后,嘱患者平卧,将无纺棉贴片置于超声治疗头内,根据患者病情将治疗头分别固定于患者肝脏、胃、降结肠等部位,固定后接通电源,启动治疗仪,每次治疗30min,1次/d,7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1)检测两组血清胆固醇水平及脂肪肝程度变化情况,观察两组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若1月内两次对比血清胆固醇数值下降(≥0.06mmol/L)[9,10]或者肝脏超声判断脂肪肝分期好转(包括重度降为中度、轻度或者脂肪肝消失,中度降为轻度或脂肪肝消失,轻度脂肪肝消失)均视为治疗有效[11]。(2)观察两组消化性溃疡患者腹痛缓解时间(不足1d按0.5d计算),记录两组患者复查胃镜时溃疡愈合时间。(3)记录两组肠炎患者的腹泻、腹痛症状好转时间(腹痛或腹泻好转均示为有效),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复查肠镜炎症及溃疡好转时间。(4)观察两组肠息肉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每4h监测1次肠鸣音,直至在2个区听诊发现肠鸣音≥4次/分,视为肠鸣音恢复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脂肪肝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胆固醇有效下降18例,超声评价有效17例;对照组胆固醇有效下降14例,超声评价有效16例;治疗组胆固醇下降情况略优于对照组,超声评价与对照组基本接近,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及溃疡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的腹痛缓解时间及溃疡愈合时间分别为(3.21±1.04)d、(22.98±5.46)d,对照组分别为(5.78±8.12)d、(32.63±7.41)d,治疗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及溃疡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两组肠炎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及肠镜复查好转时间比较:治疗组的腹痛缓解时间及肠镜复查好转时间分别为(3.80±0.92)d、(41.44±6.58)d,对照组分别为(5.29±1.14)d、(45.62±6.28)d,治疗组肠炎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及肠镜复查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两组肠息肉患者临床指标比较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15.40±2.55)h、肛门排气时间(61.75±7.10)h、排便时间(83.45±5.29)h、术后住院时间(7.00±1.13)d,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19.05±2.30)h、肛门排气时间(72.58±7.67)h、排便时间(89.98±7.47)h、术后住院时间(10.38±14.09)d,两组肠息肉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超声复合电导靶位透药治疗因其具有简便、安全等特性,目前在临床消化外科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对于腹、盆腔手术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意义重大[12~14]。但超声复合电导靶位透药治疗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并不多。本文在脂肪肝、消化性溃疡、肠炎、肠息肉这4种消化内科疾病患者中使用超声复合电导靶位透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脂肪肝患者胆固醇下降及脂肪肝的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本文只观察血清胆固醇水平变化,而未分析血清甘油三酯水平[15];且对脂肪肝的超声评价间隔时间为间隔15d,临床一般复查时间为3~6月,观察间隔过短,对于疗效评价会有所影响[16],这也是本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治疗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及溃疡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慢性肠炎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及肠镜复查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肠息肉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本文中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镜复查时间上并未作出硬性规定,均根据患者自述症状缓解情况及意愿进行,可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干扰,但总体结果显示超声治疗有临床使用价值。两组肠息肉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可能与收治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导致住院天数的延长有关。综上所述,超声复合电导靶位透药治疗作为临床辅助的治疗手段,对消化内科疾病有很高的临床使用价值,若患者耐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略)
超声电导透皮给药治疗病毒性脑炎34例临床观察
高志华 刘 清
病毒性脑炎多以散发形式发病,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2015年6月 ~ 2017年 6月,我院采用超声复合电超导透皮给药治疗病毒性脑炎患儿3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7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 男 42例,女34例;年龄3 ~14岁。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或 )抽搐 22例,偏瘫和(或 )失语 5例,病理征阳性67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8例。脑电图检查均显示弥漫性高幅慢波活动,轻度异常27例,中重度异常49例。脑脊液检查细胞数轻度升高和(或)蛋白轻度升高43例,正常33例,脑脊液IgM抗体阳性41例。头颅 CT示斑片状低密度区 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42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均予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退热,控制惊厥,脱水,抗病毒等治疗,对照组予脑活素5 /d加入5%葡萄糖液50 ~ 100 ml中静滴;观察组采用郑州爱博尔生产的ABE-C1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和超声治疗固定贴靶位经皮给药治疗,将脑活素 5 ml均分至 2个超声治疗固定贴的无纺棉贴片备用,根据不同年龄选择对应技术参数,将无纺棉贴片置于超声治疗头内,将超声治疗头及含药的无纺棉贴片固定在脊柱两侧相当于中医“命门”和“心俞”部位,启动仪器,根据不同年龄调节对应技术参数进行靶向透入治疗,每次30 min,1次 /d,2周为一疗程,疗效判定标准:将体温降至正常,头痛、呕吐消失,意识障碍恢复, 抽搐停止, 脑膜刺激征、病理征阴性作为临床有效指标,治疗 1周内达临床有效指标,2周后脑电图恢复至正常为治愈;治疗 1周内达临床有效指标, 2周后脑电图好转为有效;治疗 1周内未达临床有效指标为无效。结果观察组治愈 23例, 好转 9例,无效 2例,有效率 94.1%,治愈率 67.6%;对照组分别为 18、20、4例, 90.5%、42.9%。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讨论:病毒性脑炎系病毒直接侵犯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所致。传统的静脉用药涉及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 ”以及是否能通过血脑屏障等问题。超声复合电导透皮给药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的给药技术, 集电致孔、超声空化和现代离子导入技术为一体。电致孔技术是通过瞬间特定的电脉冲使皮肤和组织膜结构的脂质颗粒形成有序排列,产生可逆性的生物孔道从而使药物得以通过, 超声波通过空化作用以及同时产生的辐射压和声波对流转运作用,使皮肤通透性增加,可使药物粒子获得沿声波方向定向运动的动能。离子导入通过在皮肤上外加电场, 促进药物沿皮肤和组织间的生物孔道吸收。三项技术的协同作用可克服单纯离子导入的时滞现象,使药物在病变部位高浓集。此种给药方式可将药物直接经皮肤及经络透入脑脊液中,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不存在通过血脑屏障等问题。动物实验已表明,超导给药能使脑脊液达到与静脉给药相近或较高的药物浓度,且持续时间更长久。静脉给药在机体中血药浓度高且变化大, 导致全身各种不良反应, 而超导给药时血药浓度一直处于极低水平, 可不同程度减少药物所致的胃肠道反应及肝肾损害等毒副作用的发生。本文结果显示, 脑活素经超声电导给药达到与静脉给药同样的有效率,治愈率显著提高,其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易操作及可配合性高的优点,尤适合儿科使用。
超声复合电导透皮给药在治疗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
刘 颖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电导透皮给药在治疗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 2016 年 1 月-2017 年 1 月收治的肛肠术后尿潴留患者 6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32 例和观察组 32 例。对照组给予臀部肌内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 1 mg,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超声复合电导透皮给药技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首次排尿时间、平均显效时间,同时比较两组膀胱残存尿量、自行排尿时间、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65.63%、93.75%,观察组的 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首次排尿时间分别为( 38.23±7.36) 、( 35.13±4.03) min,平均显效时间分别为( 70.63±1.65) 、( 60.14±1.26) min,观察组的首次排尿时间、平均显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的膀胱残存尿量少于对照组,自行排尿时间、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超声复合电导透皮给药对尿潴留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实现患者术后排尿通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超声电导透皮给药; 尿潴留; 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从而造成排尿困难、小腹胀痛,严重者则出现小便闭塞不通,为外科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 一[1]。导致尿潴留的常见原因有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 后排尿反射受抑制,切口疼痛引起膀胱和后尿道括约肌反射性 痉挛,以及患者不习惯在床上排尿[2]。相关数据显示[3],术后 尿潴留的发生率高达 12% -52%,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术后尿潴留患者的主要方法包括导尿、放松肛门、按摩膀胱、药物治疗及心理疏导,但治疗效果不佳,治疗不当 则会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超声电透皮给药是近年来国内外新兴的技术,其以避免肠道反应、无需针刺、毒副反应低、方便使用等优势被广泛研究应用。但目前关于超声电导透皮给 药治疗术后尿潴留疗效的相关报道较少,本院对 64 例肛肠术后尿潴留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超声复合电导透皮给药技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 2016 年 1 月-2017 年 1 月收治的肛肠术后尿潴留患者 64 例。纳入标准[4]:①符合诊断标准:患者在行肛肠术后 6-8 小时,膀胱尿量大于 600 ml,无法自行排尿,且经临床辨证、膀胱镜、腹部影像学等确诊为尿潴留;②无肛门形态与功能异常者;③无自身系统疾病患者。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伴有其他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32 例,观察组 32例。对照组年龄 28-55 岁,平均年龄为(43.38±12。84);男 17 例,女 15 例;肛周脓肿 10 例,肛瘘 16 例,混合痔 6例。观察组年龄 30- 58 岁,平均年龄为( 44.26± 13.75);男 18例,女 14 例;肛周脓肿 15 例,肛瘘 10 例,混合痔 7 例。两组年龄、性别及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给予肌内注射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 1 mg ( 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5702),1 次/d,术后治疗 3 d。观察组在此药量基础上采用超声电导透皮给药,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采用郑州爱博尔生产的ABE-C1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和超声治疗固定贴靶位经皮给药治疗,将甲基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 1 mg注入到电极片的无纺棉片内固定于两个超声治疗头上,贴于耻骨联合上方左右两侧肌肤,启动治疗仪,30 分钟 1 次,2次/d, 术后治疗 3 d,贴片均保留 3-5 h。该药能加快恢复膀胱肌肉的肌张力从而促进逼尿肌收缩,缓解尿道、膀胱痉挛,最终达到排尿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②比较两组首次排尿时间、平均显效时间;③比较两组膀胱残存尿量、自行排尿时间、排 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1.4 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评价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治愈:可自行排尿,尿急、腹胀等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好转:尿急、腹胀等症状、体征有所好转;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学资料都应用 SPSS 22.0 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 t 检验;计数资料以 n(%) 表示,采用 χ2 检验,以 P< 0. 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 3 d 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65.63%、93.7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首次排尿时间、平均显效时间的比较治疗 3 d 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首次排尿时间分别为(38.23±7.36)、(35.13±4.03)min,平均显效时间分别为(70.63±1.65)、(60.14±1.26)min,观察组的首次排尿时间、平均显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膀胱残存尿量、自行排尿时间、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比较 治疗 3 d 后观察组的膀胱残存尿量少于对照组,自行排尿时间、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尿潴留是外科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按特点和病史可分为急性尿潴留和慢性尿潴留[5]。急性尿潴留具有起病急、膀胱充满尿液难以排出、小腹胀痛等特点,慢性尿潴留多表现为排尿不畅、尿频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症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6,7]。解剖学研究认为,肛门部肌肉与尿道于会阴部存在广泛联系,阴茎背部神经、会阴神经及肛门神经均来自阴部神经。因此,肛肠手术引起膀胱气机不化而导致排尿不畅、尿频甚至膀胱尿潴留[8,9]。目前,常规治疗尿潴留方法如导尿、放松肛门、按摩膀胱、药物治疗及心理疏导,但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超声复合电导透皮给药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而关于超声复合电导透皮给药治疗尿潴留效果的相关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对尿潴留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超声复合电导透皮给药技术,旨在为临床治疗术后尿潴留提供参考。超声复合电导透皮给药是指利用超声波促进药物经皮或粘膜吸收,是 WTO 提出的最新给药途径,现广泛运用于西方医学发达的国家。目前认为超声波通过热效应、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和辐射压力效应从而促进皮肤渗透性的增加[10]。相关研究显示[11],药物通过超声波及中频电流穴位导入,其透皮吸收效率比单纯贴敷高 10 倍。此外,该途径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灭活,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素的影响,同时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张健[12]等研究认为超声复合电导透皮给药具有透药速度快的优点,可达到定向、定量、定位给药的目的,有利于提高药物利用率,延长和稳定药效,且治疗无痛苦。相关文献证实,超声透药治疗宫颈癌术后顽固性尿潴留 5 d 后,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减少,恢复自主排尿功能。梁涛等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复合电导透皮给药可有效缩短直肠癌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进食时间、排尿和排便时间。本研究采用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靶位经皮给药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患者,以高效的透皮吸收促进膀胱逼尿肌的收缩,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以实现排尿通畅、预防泌尿系统感染;避免肠道反应,从而缩短术后进食时间和排便时间。药效持久稳定,治疗无痛苦减少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首次排尿时间、平均显少于或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P<0.05);观察组的膀胱残存尿量、自行排尿时间、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 <0.05)。提示超声复合电导透皮给药具有良好治疗效果,能明显缩短首次排尿时间、平均显效时间,加快患者排尿排便,缩短术后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综上所述,超声复合电导透皮给药对尿潴留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实现患者术后排尿通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略)
超声电导透药在结核性胸膜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陈永芳 任欣欣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电导透药在结核性胸膜炎辅助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 88 例初治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法(抽签法)分为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和超声复合电导透药组(常规治疗 + 超声电导透药)各 44 例。治疗 2 个月后比较 2 组总有效率、胸腔积液引流总量、胸膜厚度、胸腔积液吸收时间及胸腔积液包裹情况。结果:常规治疗组和超声复合电导透药组治 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93.2%(41/44)、95.5%(4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45,P=0.557);胸腔积液引流总量分别为(1 839.09± 543.00)、(1 996.27±896.44)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5,P=0.323);胸膜厚度分别为(0.39±0.14)、(0.21±0.13)mm,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t=6.136,P=0.184);胸腔积液完全吸收时间分别为(16.7±3.4)、(13.3±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9,P=0.046)。2 组治疗后包裹性胸腔积液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543,P=0.006;χ2=9.318,P=0.020);2 组治疗 后包裹性胸腔积液发生率分别为 45.5%(20/44)、36.7%(16/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2,P=0.386)。结论:在结核性胸膜炎抗结核药物治疗及引流胸腔积液的同时,辅助超声复合电导透药治疗,对胸腔积液的吸收有促进作用,可应用于临床中。
[关键词] 结核;胸膜;超声复合透入疗法;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是我国最常见的结核病类型之一,是除淋巴结结核以外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约占肺外结核的 20%,因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特异性的诊断指标,其诊断仍是目前临床医师面临的难[1-2]。结核性胸膜炎治疗应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及时引流胸腔积液是治疗的关键。近年来,结核性胸膜炎发展为结核性脓胸、结核性胸膜瘤的趋势有所增加,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探索辅助治疗方法,以改善该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是目前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3-5]表明,超声复合电导透药治疗有助于减少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的渗出,并能促进胸腔积液的吸收,改善预后。收集 2018 年 1—12 月医院收治的 88 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探讨超声复合电导透药辅助治疗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8 例均为治疗部位无皮肤损伤的初治患者。纳入标准:①自愿作为受试对象,签署知 情同意书;②符合《WS 288—2017 肺结核诊断》[6]中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标准;③年龄 18~75 岁。排除标准:①并发糖尿病、低蛋白血症、HIV 感染、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②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腔积液患者;③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④装有心脏起搏器、人工支架、人工瓣膜患者及妊娠患者。88 例采用完全随机法(抽签法)进行分组:常规治疗组 44 例,男 30例 ,女14 例 ,年龄 18~72 岁 ,平均(37.7± 14.3)岁,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超声复合电导透药组 44 例,男31例,女13例,年龄18~72岁,平均(38.0±17.3)岁,采用常规治疗联合超声电导透药治疗。2 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2,P=0.817;t= -0.181,P=0.857),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常规治疗组胸膜厚度为(0.068±0.026)mm,超声电导透药组为 (0.091±0.029)mm,2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0, P=0.698)。
1.2 治疗方法
2 组均给予规范抗结核治疗[7]。常规治疗组行胸腔穿刺术、胸腔穿刺置管等操作引流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分隔、包裹患者先应用尿激酶 10 万 U(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生理盐水 20 mL 注入胸腔内,24 h 后引流胸腔积液。超声复合电导透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超声复合电导透药治疗,采用郑州爱博尔生产的ABE-C1超声复合电导治疗仪和超声治疗固定贴靶位经皮给药治疗(药物主要成分为异烟肼),行胸腔超声检查,测量胸膜厚度,并定位、标记胸腔积液在前胸、后背最深处。由专职护理人员将含有 0.1 g 异烟肼注射液注入到超声固定贴的无纺棉片上并与 2 个超声治疗头相连分别固定于定位的皮肤部位,接通电源后启动治疗,每日 1次,每次 30 min,连续治疗 8 周,共 2 个疗程。2 组均于治疗过程中复查胸腔超声,记录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包裹性胸腔积液情况,以及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患者临床症状、超声及胸部 X 线检查结果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5]:① 痊愈,胸腔积液完全吸收,无胸膜增厚、粘连,发热、胸痛症状缓解;②显效,胸腔积液吸收 > 1/2,轻度胸膜肥厚(<0.5 cm),发热、胸痛等症状明显好转;③有效,胸腔积液吸收<1/2,中度胸膜肥厚(0.5~1.0 cm);④无效,胸腔积液无明显吸收,重度胸膜肥厚(> 1.0 cm)或形成包裹性胸腔积液,发热胸痛等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 =(痊愈 + 显效 + 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 组计量资料比较行 t 检验,率的比较行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治疗效果比较常规治疗组 44 例,痊愈 20 例,显效 17 例,有效 4 例,无效 3 例(均因胸腔积液为脓性,出现胸壁结核,转外科手术治疗);超声电导透药组 44 例,痊愈 22 例,显效 17 例,有效 3 例,无效2 例(1 例因局部皮肤出现过敏,未能坚持完成疗程;1 例出现脓气胸,转外科手术)。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2%(41/44),超声电导透药组为 95.5%(4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5,P=0.557)。
2.2 2 组胸腔积液吸收时间、治疗后胸膜厚度、胸腔 积液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209,P=0.046)。2 组胸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t=6.136,P=0.184)。2 组胸腔积液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95,P=0.323)。
2.3 2 组包裹性胸腔积液发生率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 20 例有包裹性胸腔积液(45.5%),余 24例仅胸膜增厚(图 1~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3,P=0.006);超声复合电导透药组治疗后,16 例有包裹性胸腔积液(36.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8,P=0.020);2 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2,P=0.386)。
3 讨论
目前尚无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统一标准,其诊断仍是难点,易误诊,需与恶性胸腔积液等鉴别[8-9]。结核分枝杆菌游离核酸的检测、干扰素释放试验等可为该病提供病原学依据,提高其诊断阳性率[9-10]。按病理表现和临床发展经过,结核性胸膜炎分为结核性干性胸膜炎、渗出性胸膜炎和脓胸。渗出性胸膜炎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易出现胸膜增厚、粘连、包裹性胸腔积液,导致胸腔容积缩小,影响患者肺通气功能,降低生活质量,部分可进展为脓胸、脓气胸、胸膜结核瘤、胸壁结核等[11]。胸膜严重增厚、粘连、脓胸、胸壁结核者,即使积极正规的强化抗结核治疗也难以逆转,严重者须行外科手术解决。超声复合电导透药治疗是目前一种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手段,通过超声波的辐射压、空化效应及相关离子导入技术,让药物透过皮肤直达病灶,通过改变细胞膜和组织膜脂质结构的排列顺序,改变皮肤和组织的通透性,让药物沿着一定的方向深入组织内部,在局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缩短药物显效时间,延长作用持续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其更大程度地发挥局部作用[12-14]。部分临床研究[3]显示,超声复合电导透药治疗操作简单、无创伤,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腔积液的吸收、减轻胸膜粘连、改善胸膜增厚程度有一定效果。 韩莉等[5]的研究显示,应用超声复合电导靶向治疗组的治疗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且能减轻胸膜增厚的程度。 本研究2 组治疗总有效率、胸膜厚度及形成包裹性积液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 组治疗后包裹性积液比例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随着胸腔积液存在时间的延长,包裹性积液患者比例随之增加;超声复合电导透药组胸腔积液平均吸收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胸腔积液吸收快,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包裹性积液的发生。相关研究[15]显示,导致结核性脓胸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引流是否充分、及时、抗结核治疗是否规律、是否并发耐药等,而性别、是否并发肺结核、糖尿病、存在营养风险均不在内;本研究应用超声复合电导透药治疗可促进胸腔积液吸收,缩短其吸收时间,对预防结核性胸膜炎形成结核性脓胸有一定作用。研究[16-17]显示,胸腔积液抗酸染色阳性率与胸膜结核瘤的形成无关,强化抗结核治疗时间及充足的疗程对预防胸膜结核瘤有一定作用,胸膜增厚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发生结核性胸膜瘤的概率增加,胸腔积液中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胸腔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胸腔积液分隔明显、胸膜增厚、包裹性胸腔积液是胸膜结核瘤发生的危险因素,胸膜瘤病灶局部胸膜增厚明显。本研究应用超声复合电导透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加快胸腔积液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胸腔积液分隔的发生,虽未显示应用超声复合电导透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可减轻胸膜增厚的程度,但有相关研究[3]得出了该结论。本研究的不足:样本量较小,所得结果有一定代表性,也有一定局限性,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以明确超声复合电导透药治疗对结核性胸膜炎的治疗效果、预后及临床应用价值。综上所述,超声复合电导透药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局部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胸腔积液的吸收,且操作方便,安全可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略)